水城威尼斯图片欣赏水城威尼斯照片

2023-08-14 06:13:12 浏览

威尼斯比较有名的是玻璃制品和威尼斯面具,

水城威尼斯图片欣赏水城威尼斯照片

这俩都算是比较大的大玩意儿。

小玩意儿的话威尼斯有很多像报亭一样的小卖部卖一些纪念品的五花八门。

提到威尼斯,人们就不禁会想起那座犹如飘浮在水上的秀丽的水都。的确,她非常美丽,素有“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之称。

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富有特色的建筑与广场、到处穿梭的小船和那些水上人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们,它不愧为当代的国际旅游胜地。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亚得里亚海岸,是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海港。她的四周都被海湾所环绕,只有在西北角有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火车可以直达。城内134条大大小小曲折迂回的河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则是贯穿全城的大运河,并有395座形式各异的桥梁。这里的建筑很多都是哥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威尼斯匠师的智慧与技艺。

威尼斯也有许多小街小巷曲折狭窄,街道两旁的建筑也保持着古老的风貌,这里没有车马之喧华,只有街两旁布满的商店和终年不绝的游人,还有供居民交往和聚集的小广场,而最负胜名的当然是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水城手绘作品的技法要点:

一.对整个建筑群的把握,处理好相互间的组合关系,确定主体建筑。

二.准确表现不同建筑的造型及结构,如:尖塔、穹顶、坡顶建筑,表现欧式海滨建筑的特点。

三.对近景游艇的准确刻画,线条要有速度感。

四.处理好整个画面大的明暗关系,整个建筑群的明暗要统一。

—威尼斯水城实例表现—

观察分析照片,理清不同建筑的组合关系,确定画面表现的重点。然后用2B铅笔开始起稿,先把水平线与滨水建筑的位置及大小确定出来。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逐步深入,每个建筑都尽可能要勾画准确,这部分很关键,形打准了,后面就好办了。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继续确定出近景游艇,完成所有铅笔起稿。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公元452年兴建。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新航路开通后,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工商业发达,有炼铝、化学、炼焦、化肥、炼油、钢铁等工业。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玻璃器皿、花皮革制品、花边、刺绣等著称。陆上的马尔盖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运港。驰名的旅游中心,年有3百万游客。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离岸2公里处的线状沙洲-利多是欧洲最著名的海滨浴场。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缀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涨水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6�1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丰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6�1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它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

威尼斯风光英文简称:Venice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始建于5世纪、由118个小岛构成的威尼斯,10世纪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航运枢纽。总体上来说,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筑杰作。

照片

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威尼斯(英文:venice、意大利文:venezia)四周环海,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威纳托省(Veneto)。从地图上看,威尼斯仿佛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面积只有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威尼斯的西北角有一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它不但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威尼斯及其泻湖,由118个岛屿组成。素有“水都”、“水城”、“桥城”或“百岛之城”的美称这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城内历史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这里的所有景色都离不开水。威尼斯全市有117条大小河道(另外一资料:小运河和大运河共计177条)相通,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众多座桥梁中,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里亚托桥建(Rialto)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一浮亭,桥两侧是20多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威尼斯城内古迹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另外,还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都隔河相临,十分别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风格各异,房屋的门窗、走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夜间泛舟威尼斯,独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意大利威尼斯,来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威尼斯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公元453年就开始了建筑了威尼斯。

潺潺如果你不是旅游者,或者不在旅游这一行工作,你似乎都找不到住在威尼斯的理由。威尼斯是一个旅游者的城市。这是一座全世界人都心仪的城市,所以拥挤也就在所难免。好在这里拥挤但并不喧嚣,可能是无处不在的水融化了喧嚣,而且威尼斯的别致也会彻底让你觉得即使拥挤又有什么关系。

威尼斯浮在水上,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汽车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如果非要仿效陆地的叫法,那么这里有公共小火轮、出租船,突然想到“贡多拉”不知类比陆地何物,也许是马车吧,就像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马车。“贡多拉”意味着浪漫和风情,每条“贡多拉”都是精心装扮过的,月牙样儿的小船看上去格外考究;摇橹的船夫也很爱修饰自己,蓝白条纹的汗衫是他们的首选。船夫用“贡多拉”带着游人随性观赏这座城市,而“贡多拉”也成了威尼斯最具魅力的一景,遇上船夫心情好,他会很乐意为游人高歌一曲,就像酒宴上的祝酒歌。

有位富有想像力的中国人把穿过威尼斯城中的“S”型的大运河想像成八卦;中国人也经常把江南比作威尼斯,事实上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少有“孪生”的城市,对比中国的江南,面对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更加大气开放,多一些大家闺秀的气质,中国的江南则把小家碧玉的含义解释得充分到位。

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圣马可广场,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站在这里就可以依稀体会到昔日地中海强国的气派。有时候,世界上的文化颇有相近之处,站在圣马可广场,我会莫名其妙地想起“海派文化”这个词,海派文化在于它的开放,包容,也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圣马可教堂风格的多样性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点,面对大海的威尼斯人具有乐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探究未知世界的精神,而中国人最熟悉的马可·波罗就出生在这座城市。

从意大利回北京的飞机上,邻座就是一位地道的威尼斯人,不过他和他的家族大多数人早就远离了这座城市。他说,拾阶而上对于游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对于每天生活在威尼斯的老人来说,爬上爬下着实不够方便;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不是做旅游生意的,威尼斯也绝对不是办公的好地方。

在一次迷路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城市里“土著”的确越来越少了。

晚上的威尼斯很容易迷路,这里的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在游人看来,处处是一样的水道,处处是一样的房子,处处是一样的拱桥,简直就是在走一个迷宫里。那晚我在威尼斯的街道上迷了路,发现自己在同一个地方绕了三圈,最后实在不想再走冤枉路了,就问了路过的两三个人,结果他们也如我一样都是游人,只好作罢。好在威尼斯不大,误打误撞我也就走出来了。

听了我的“不幸”经历,意大利人告诉我问路时判断本地人和游人的小窍门:通常威尼斯人脚步很快,因为他们熟悉回家的路,威尼斯在他们的眼中不是景,只是生活的地方,再自然不过;而游人的脚步通常是懒懒的,偶尔还会驻足在小桥上,他们就是来看景的,而且没准也有人像我那样迷路了,正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呢。

“Italianstyle”(意大利方式)这是欧洲人对于意大利人散漫作风的“昵称”。短短旅程,也能领教一二。

在威尼斯入住酒店,拿着房间钥匙开门后发现此房已有客人,原来是前台弄错了。只得再与前台交涉换个房间。在意大利入住酒店,有时会要求你把护照押在前台,离店时取走。在威尼斯,离店时都坐上出租车了我才发觉护照还没拿呢。转头去取,前台依然热情,可对于自己的疏忽没有一丝愧意。后来发现如果坚持自己保管,他们也并不在意,照样很痛快地还给你,这大概也是意大利方式吧。

在罗马乘飞机时领略的意大利方式着实让我惊出了一身汗。罗马的机场有ABC三个候机厅,三个候机厅并不挨在一起。我来到大屏幕前寻找自己航班信息,遍寻不到,等不是办法,但也不能三个候机厅一个一个找,本来就是卡着点来的。这时只好强作镇定,作简单推理,屏幕上飞往欧盟其他国家城市的航班都在B厅办理登机。好在推理思路正确,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B厅,终于发现了自己航班的信息。

另外,罗马机场总是很忙,尤其是旅游季节,航班很密集,所以一定要留出充裕的时间办理登机事宜。两个小时都不算长。

体验意式酒店风情

意大利酒店价格普遍不菲,一般来说,三星级的宾馆要150欧元左右,而四星级一般在200欧元以上,但通常都包括一顿早餐。

网上订房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国外的话还是建议选择国外的订房网,他们的信息更全、折扣也更多。

意大利有很多的酒店是由过去私人花园修建的,酒店外观上完全保留了古时的模样,只是房间内作了改造,酒店的主人花足了心思,把奢侈掩藏在古典中。

意大利不欢迎汽车

意大利的城市似乎都不欢迎汽车,所以现在想想在意大利租车并不是明智之举,城市中基本上见不到“宽阔”的马路,大多是单行道,而且不胜枚举的禁行标志都快把人逼疯了,有时目的地就在眼前,可就是过不去。

意大利人开车很快而且普遍急躁,在行进中容不得前车有半点“思考”,加上城市中路标不很清楚,所以走错路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从比萨回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城外走错了一个路口,就上了一条通往周边小镇的路。这一上就不知狂奔了多久才找到出口。也许,只有把这样的旅程想成是“探索”之旅才不会感到沮丧。或者换个角度想,北京的五环不也这样吗?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停车问题,有时候你需要花上近一个小时才能发现一个能停车的地方,在意大利,你甚至觉得找个停车位有点像中彩票。还有一点需提醒,酒店停车大多不是免费的,记得在佛罗伦萨时,在酒店停车一晚要30欧元,取一次车要5欧元,再停回停车场又得5欧元,一来一回10欧元就出去了。罗马对汽车的排斥就更别提了,所以一到罗马就赶快把车还了,甩掉包袱,长舒一口气。

流水威尼斯,浪漫水上风情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位于威纳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实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威尼斯画派作为后起之秀,在欧洲艺术中享有盛名,影响很大。代表人物如: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威尼斯在歌剧艺术发展上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威尔第创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并获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万艘以上。其经济以旅游和服装为基础,料器和花边是它的传统行业。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面积只有6.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万人左右,共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座宫殿,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达上千万之多。

威尼斯古城兴建于452年,当时,沿岸居民因逃避它族迫害,被迫迁网威尼斯湖中定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到14世纪末,它已发展成当时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与177条支流相通,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的似的。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禁止的,在路边叉着“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贡都拉则充当了自行车的地位。

当然,威尼斯也有它的忧虑,它正面临这洪水的侵袭、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威胁,近年来曾发生圣马可广场被洪水所淹的现象。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和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呼吁拯救威尼斯。

威尼斯水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城市建在海上呢?据说,公元5世纪,为躲避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沿海居民逃往海边的小岛和沼泽地,是为威尼斯的发端。威尼斯建在120个岛上,全市靠400座石桥沟通,天哪!威尼斯在中世纪是海上强霸,是贸易大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既是西方开向东方的门户,也是东方通往西方的桥头堡。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水”字,一部一千五百年的兴衰史从水里向我们飘来。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位于威纳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实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

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城威尼斯要建地铁,人们听起来都觉得新鲜。好奇的同时,还产生了种种疑问:建地铁会不会破坏威尼斯风景?是否会使威尼斯地面下沉的情况更严重?

威尼斯要建地铁与目前该市最头痛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个是涨潮;一个是波浪。每年冬季是威尼斯涨潮最厉害的季节。往往在圣诞节前夕,各个商店都备好了圣诞商品,可是一涨潮,大水淹过了商店一层,使许多商品受损。所以,在威尼斯,几乎所有人都住在二层楼以上。

与大水相比,波浪对威尼斯的威胁更大。威尼斯由大大小小100多个岛组成,由354座桥相连,人们出门或以步当车,或以舟代步。规模各异的船只穿梭于威尼斯大小水巷,其中有能载100多位乘客的公共汽艇,也有只乘5至6人的小快艇,还有威尼斯特有的两头翘翘的单桨舟,这里叫“贡多拉”。为防止船只行驶中掀起大浪,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这里对于各种机动船只的速度都有严格的限制。

另外,岛上生活用品的价格越来越高,居民越来越少,这里几乎成了一个旅游接待城市。据统计,由于市中心房价越来越高,许多威尼斯市中心的居民都渐渐迁移到陆地上居住,目前岛上只有7万多居民。现在这里像一个特大的博物馆,旅游的人们大都是早上从附近的城市乘车赶到这里,参观一天后,当晚就像落潮一样各奔他方。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长提出修建地铁的设想。这样,一大批来威尼斯的旅游者可以通过地铁进入威尼斯,而且也可以将日用品等物资从地铁运输进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减少船只的流量,从而减少波浪的震动,以保证威尼斯少受波浪袭击。

据负责地铁设计工作的安布拉蒂娜工程师介绍,正在设计的地铁是从威尼斯的空港马可波罗机场到市中心,全长8公里,总投资约1.25亿至1.5亿欧元,预计工期为两年。正式运营后,旅客在威尼斯机场下飞机后,乘坐地铁只要9分钟就到了市中心。这样,游客今后到威尼斯除了传统的水路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可以乘地铁登岛。

2月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正在那里达到高潮。

据说,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无忌惮地狂欢。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都模仿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

中午12时,偌大的圣·马可广场被上万名前来狂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身着古代服饰的仪仗队来到大公府门前,一些人装扮成古代威尼斯达官显贵登上主席台,圣·马可教堂的钟声齐鸣,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欢节正式开始,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位于广场中央一侧的100米高的钟楼上,世界女子击剑金牌得主、意大利击剑运动员弗里达扮成天使,银装素裹,挥动着翅膀,徐徐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威尼斯值得一提的是她独特的脸谱艺术和水晶加工工艺。这里做的脸谱个个手工精湛,几乎每个到威尼斯的游客都要带回个脸谱作为纪念。说起威尼斯的水晶加工业也闻名世界,但我们去过的水晶工厂大多是手工作坊,导游带我们穿过水城迂回曲折的小巷,才能进入工厂,里面古老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当众生产工艺品的工艺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乘着威尼斯特有的“TAXI”———“贡多拉”在古老的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悠扬音乐声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古老水网中,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广场享受一次绝对正宗的意大利快餐,来份意大利面条或者来一份比萨饼和意大利啤酒,会更加令你陶醉。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来意大利,再来水城威尼斯,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威尼斯果然是一座极富个性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筑物和广场之外,几乎看不到陆地。没有汽车,没有马路,没有红绿灯,有的只是运河,只是水道,只是拱桥;运河就是大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交车,汽艇就是出租车,新月般的“贡多拉”就是自行车。这里有的,其它城市绝对没有;这里没有的,恰是其它城市的构成要素(汽车)。

不知是建筑先将海水分割成条条,还是海水先把陆地肢解成块块。总之,在整座城市里,条条是水,块块是房。沟通条块的是数不清的船、艇、舟,还有387座桥。什么样的车在这里也没有容身之地,没有用武之地。就是意大利总统、罗马教皇,或者菲亚特的老板来到这里也得放下架子,以步代车或者以船代步。

在这座城市里,最壮观的是水道里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桩。这些无以数计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些木桩不是道具,更不是虚设的城市背景,它们的作用恰如停车场,恰如车库,是船、艇、舟固定的泊位。威尼斯人每家每户有用途不同的艇或舟(贡多拉)。不过,这些交通工具不像汽车需要库房,主人休息时只需用一条链锁将其锁在家门口的木桩上就行。更有意思的是,木桩上那些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这条纹是一种标志,红白相间的标志着公有,蓝白相间的标志着私有。你可凭借这一标志,判别木桩所对应的房子和船舟的权属关系。当然,也有没涂色条的木桩,那一定是公共场所的泊位了。如圣马可广场、里亚尔多桥这些地方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纹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桩。

如果说威尼斯是一首古老的诗,那么这些木桩就该是惊叹于这美好意境的感叹号了。

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城市逛街,你当然不用担心被车撞,但“水祸”却离你只有一步之遥。除大运河两边有较宽阔的人行道以外,其它的水道两侧只有沿屋基的一小绺平台,而这些平台又是没有栏杆的,有的地方还布满了苔藓。水面与平台就差那么几厘米,一有风吹来,或傍晚潮汐来临时,平台就免不了被涌来的海水所淹没。所以在这里行走,我总是提心吊胆,又怕湿鞋,又怕掉进水里。

威尼斯的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像绿色水带编织的网。不熟悉这个网的人,走进去容易,但要走出来,难免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有一次,我从圣马可广场的钟楼拱门进入马尔扎雷商业街,在威尼斯人所称的“商道”上漫步。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水巷深处,迷失了方向。到处乱串一阵,又恍若走进了迷宫:处处是一样的水道,处处是一样的房子,处处是一样的拱桥。我无法判断所处的方位,无法找到返回的路径。更令人头痛的是这里的路名千奇百怪,使你没法用英语或意大利语问路。比如他们把大街道叫“路旮”,把窄小的街巷叫“卡里”,把水道与墙壁之间的人行道(平台)叫“基道”,两旁开有各式店铺的街道叫“商道”,小水道旁的路道叫“溪道”,水道填成的街道叫“陆溪道”,广场叫“地场”,院落叫“院场”,水道叫“街道”……这些只有威尼斯人自己才能理解的地名,我想问路却是说不清道不明,即使人家告诉我,我也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无法寻求帮助的境况下,一切只能靠直觉判断方向。

不知又穿过了多少似曾相识的“卡里”、“基道”、“溪道”和拱桥之后,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豁亮———阿弥陀佛,我终于回到了圣马可广场。不,是圣马可“地场”。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