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插门头”,这是一种中国民间习俗,中国民间的元宵节、端午节,都会有吃“艾叶”的习俗。用艾叶、鸡蛋和雄黄酒来煮成羹,也是中国传统的节令食品。现在大多使用菖蒲、艾叶等制成菖蒲酒,插在大门上。以菖蒲酒来驱蚊蝇,在节日时饮用,还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及蚊虫叮咬等。
“艾叶插门头”这一习俗,主要是用艾叶制作的食物。在端午的时候,人们会把艾叶折成小段或条插在门上,用以驱除百病。这是为了驱除各种瘟疫,同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因为端午节都是属于纪念贤人之日,因此,将两个节日结合在一起非常的有意义。
端午节的风俗,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之外,还有很多内容,比如:戴艾叶帽、戴荷叶帽、佩香囊、系五彩丝线、悬菖蒲剑、佩菖蒲、饮浓雄黄、挂菖蒲、佩香囊等。端午节过了不到一周,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由于在端午节时有吃“艾叶”的习俗,人们就认为端午节吃“艾叶”有辟邪、驱虫、保健的作用,于是过了端午就有了吃“艾叶”的习俗。“艾叶插门头”的风俗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艾叶具有很强且有驱虫效果的作用,民间有很多禁忌:如不能与蛇、蜈蚣等动物一起呆在家;不要私自将艾叶折下烧掉;不能在门口点燃香草;小孩不能随意翻折艾叶;更不能让小孩接触或吃艾叶等等。以上就是关于“艾叶插门头”习俗有关内容的介绍和解读啦!
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氏族部落向南方地区发展进步所产生的,后来逐渐成为人们相互进行交往、了解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因“五月为半月之半,故名”端午”;“端”字由“天”和“子”两个汉字组成;“午”字由“午”和“丑”字组成;“午”在古代代表“火”,同时又被视为一种凶煞之物,因而古人把端午当作毒日。相传东汉时期(公元263年)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为“午月午”,而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之中“阳历四月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万分,纷纷涌向江边,希望能听到屈原遗愿,把自己心爱的儿女全部打捞上来,但是都没有成功。人们将用艾染出的颜色制成的艾蒿放在门上,希望以此来预防疾病。相传,人们还将挂在小孩脖子上的鸡蛋、用来驱蚊虫的雄黄放入水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将这一天定为为端阳节。还有一个传说是:相传东汉末年的时候,黄巾军起义了,他们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四处招兵买马、劫富济贫。当时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就是这个时候加入了黄巾军的队伍中,后来被孙权所杀。
1、划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端午节这天,大家会划着龙舟出海,到各个码头上去划一圈,叫做“竞渡”。2、包粽子:端午节包粽子是习俗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盛行的一种食物。但据荆楚岁时记载:“仲夏端午,士民以雄黄酒涂鼻、眼、身、意”;“又以百草为丸、桂枝为丸、葱子为丸、五色丝作丸、桔饼为丸、枣饼为丸各一丸,合而食之而得名”。3、挂菖蒲:将菖蒲挂于大门上可驱避蚊虫或者预防疾病。5、饮雄黄酒:将白酒、黄酒倒入大缸中浸泡24小时左右才可饮用,称为“端午饮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