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巉岩本草》: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鼻塞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肿瘤、腺样体肥大等。]。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
《本草拾遗》:去目翳,按塞鼻中,翳膜自落。
《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纲目》:**,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齁蛤,鼻塞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疮肿。
《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折骨,上痛消肿。
《医林纂要》:通郁,去寒,截疟,止痢。以于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
《植物名实图考》:治痧症。
《广西药植图志》:治疳积。
《广西中药物》:治喉毒。
《广东中药》Ⅱ:治百日咳。
广州**《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腰腿痛。
《纲目》: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齁蛤、痰疟,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按倪惟德《原机启微集》云:治目翳搐鼻,碧云散用鹅不食草**为君,青黛去热为佐,川芎之辛破留除邪为使,升透之药也,大抵如开锅盖法,常欲邪毒不闭,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锐,宜常嗜以聚其力,凡目中诸病,皆可用之,生挼更神。
《本草汇言》: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主齁蛤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诸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
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但药力较弱,一般风寒感冒较少选用。因其长于通鼻窍,故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头痛者,可与细辛、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
本品辛温升散,入肺经,能通肺窍,利鼻气。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内,**鼻瘜肉以及鼻渊鼻塞、头痛。现代临床多用于鼻炎[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经鼻腔给药,剂型多种,单用有效。或配伍苍耳子、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内服,**鼻塞不通属于风寒所致者。若偏于风热者,可与薄荷、黄芩、野菊花等药同用
本品兼能化痰、**、平喘,因性偏辛温,**咳嗽痰多,较宜于寒痰所致者。可配伍**、细辛、百部等药。
本品兼能**消肿,**疮痈肿毒,《濒湖集简方》以本品和穿山甲、当归捣烂,加酒,绞汁服,药渣敷患处。《泉州本草》以鲜品捣敷局部,**蛇伤肿痛。
鹅不食草对于白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甲型链球菌、宋氏痢疾杆菌等都有不错的**作用,其实方法很多简单,就是把鹅不食草煎水,浓度控制在50%~100%即可;同时浓度在25%~50%的鹅不食草水可以对结核杆菌有**作用。
通过对小老鼠的实验表明,鹅不食草对于身体的炎症有不错的一直作用的,主要是因为鹅不食草中含有与**炎性介质组胺和5一***的释放有关的机制,对于急慢性的炎症都有不错的**作用。
研究表明鹅不食草中间含有的挥发油和乙醇有**平喘和祛痰的效果,但中医提醒鹅不食草对于沉淀物**或是祛痰没有什么效果的。
鹅不食草用来煎水有抗细胞病变的作用,也有抗肿瘤和细胞**活性。同时鹅不食草中的提取物对于抗白血病也是有效果的。
秋天很多人都容易过敏,其实鹅不食草可以抗过敏的,鹅不食草中的乙醇和**都有很强的抗过敏能力,经常过敏的人可以适量的喝鹅不食草煎的水。
抗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活性鹅不食草的热水提取物经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表现出具显著的抗变态反应活性。由鹅不食草的*仿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分分离得到的Arnicolidec、6-O-Senecioylplenolin、Aurantiamideacetate和三个黄*类化合物槲皮素-3,3**酯,槲皮素3-**和芹菜素均显示了较强的抗变态反应活性。
鹅不食草的配伍及验方配青黛清热**,明目通窍。青黛,味咸,性寒,寒能清热,咸能入血,故有清热**,凉血消肿之功。
《本草求真》载:“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鹅不食草,性温通达,味辛发散,气烈辛熏,为通鼻气,利九窍之要药,并能祛风**,然其性温,无力清解热毒。青黛,咸寒,清热**之力为胜,但通窍升散之力不足,所以,二药常相伍为用。如“畜鼻碧云散”中即以鹅不食草**通窍为君,以青黛清热泻火为佐,**目翳鼻塞。
畜鼻碧云散(《原机启微》)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未,畜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治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胀,眼泪稠粘。
将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毫升[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含生药2克),在发作前2小时注射1次,连用3月。每次剂置:1~3岁2毫升,4~8岁3毫升,9~14岁4毫升,15岁以上5毫升。观察各型疟疾现症病人187例,经1~3次用药,痊愈175例(93.6%)。与*喹、伯喹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中有3例注射后发生恶心和轻度呕吐,停药后自行消失。
据300余例的观察,治愈率一般在90%左右。大都在用药后24小时内典型痉咳开始减轻。治愈时间,短者3~6天,长者10~15天。制剂及剂量:一取鲜品5两,制成煎液500毫升,再加入等量糖浆。按患儿年龄大小,每日用20~40毫升,4次分服。二取鲜生药1斤,制成煎液500毫升,再加入糖浆至1000毫升。1~4岁~10毫升,5~8岁~20毫升。每日3次。三取全草1500克,制成蒸馏液500毫升,再和入等量糖浆。1~5岁~10毫升,5岁以上15毫升,日服3~4次
将鹅不食草研成粉末,**每次用2~3钱(小儿减半),以黄酒6~8两(不饮酒者用酒水各半)、红糖1~2两同煮(沸后密盖勿令泄气),过滤后温服;药渣趁热敷于患部。亦可用粉剂每日~6克,或以鲜草1~2两捣汁,分3次以温酒冲服。**胸、背、腰部等软组织损伤(包括跌伤、打伤、挫伤、扭伤等),均有效。据数十例观察,大多于用药后1~2天痊愈。除胃痛患者服酒煮剂后间有疼痛外,一般无副作用。亦有将鲜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1500克鲜药制成500毫升)作穴位注射,**关节扭伤、腰肌劳损、风湿疼痛等症,观察94例,痊愈31例,好转60例。有效率达97%。用法:于痛点或循经取穴注射,每次~0.5毫升,隔日1次,一般3~5次为一疗程。
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erseevent)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治中风不省人事:急以鲜鹅不食草适量,揉成小丸,塞入鼻内。或以鹅不食草干品研末,吹入鼻内。
治跌打损伤:(1)鲜鹅不食草30g,猪瘦肉120g,米酒适量、炖后食肉饮汤。(2)鲜鹅不食草30g,捶酒炖加白糖服。并用药渣擦伤处。(3)鲜鹅不食草30g,加田蟹(或有蟹)捶酒炖服。
治关节炎:鲜鹅不食草30g,瘦猪肉120g,加酒适量,炖后服汤食肉。
治感冒鼻塞:鹅不食草15g,葱头5个,水煎服。
治小儿疳积:鲜鹅不食草10g捶烂,入鸡蛋内,煨熟食。
治腹痛、吐泻:鹅不食草30g,捶汁,温开水冲服。
治结膜炎:鲜鹅不食草、野菊花各10至15g,水煎加白糖为引服用。
治目生翳点:鹅不食草揉盐,塞于患眼对侧鼻孔。
治慢性鼻炎:鹅不食草揉烂塞鼻孔。本品内服生品15至30g,干品10至15g。外用适量。
鹅不食草的副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其成分研究并不充分,近三十年来从中分得五十多化合物,包括8个甾体化合物,10个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10个三萜,5个黄*及百里香酚衍生物等成分(刘宇等,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第27卷第5期)。可见对其化学成分研究不足,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
钟慕陶于2003年报道了鹅不食草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服后即产生恶心呕吐,烧灼感,胃痛等上消化道炎症反应,停用鹅不食草无不良反应。指出鹅不食草气辛熏,性温,用量过大,对上消化道**大,不良反应发作快,持续时间长,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要慎用,更不宜超剂量使用。(鹅不食草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第28卷第5期)
林悦于2004年报道了鹅不食草内服致上腹疼痛2例,指出内服中药配伍有鹅不食草出现上腹疼痛的,应考虑可能为该药所致并加以排除。(鹅不食草内服致上腹疼痛2例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3期)
然而由于针对其化学、药理研究不足,导致不良反应的化学成分尚不明确。
孕妇能吃鹅不食草吗?鹅不食草辛温,热病体质的人阴虚内热,大出血后,孕妇都不要服用,因为是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时通法的药,因此孕妇服用后,会有滑胎的危险,一般药说明书上写慎用,是有致流产或小产的可能,而*用一般是有很大可能产生流产或对胎儿产生遗传性伤害,所以用之前还是应该问一下医生比较好。
白花蛇[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的干燥全体。]草与鹅不食草的鉴别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全草。其性味苦甘寒。功能清热、利湿、**,主治肺热咳喘、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而鹅不食草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其性味辛、温。功能通鼻窍、**,主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两者从外观看极相似,但其性味、功能、主治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不能混淆,为了保证药品品种的正确使用,现鉴别如下:
全草缠绕成团状,灰绿色或灰褐色。主根一条,粗0.2~0.4cm,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纤细,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粗约0.1cm,有分枝,秃净**,质脆易折断,**有白色髓部。叶对生,无柄,极皱缩,易破碎脱落,展平后叶片呈线形至线披针形,长1~3.5cm,宽0.1~0.2cm,有托叶长0.1~0.2cm。蒴果1个或2个生于叶腋,扁球形呈石榴状,灰绿色或灰褐色,柄长0.2~0.3cm,气微,味淡。
全草相互缠结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无主根,须根纤细,淡**。茎细而多分枝,圆柱形,粗不到0.1cm,近秃净或稍被绵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白色髓或已形成空洞。叶小,近无柄,互生;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展平后成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长0.5~1.2cm,宽0.3~0.5cm,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破落。头状花序小,扁球形,无柄生于叶腋,**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感,味苦,微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