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属于中国的广东省。
韶关,简称“韶”,古称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之后历朝沿袭。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韶州得名韶关始于明清之际,在今韶关市区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俗称韶关。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北江上游,浈江、武江、北江三水交会处,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韶关是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个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
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地名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起辖3个区9个县3个自治县。
2004年5月起辖3个区7个县(市)。
韶关属于广东省,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接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
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173.4公里。
全市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为广东第一高峰。
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水。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1℃,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以上内容参考:韶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自然地理
韶关不属于任何一个区,属于广东省的地级市。
韶关,广东省地级市,古称韶州,因韶石山得名,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韶关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
韶关市属于广东省。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邻湖南,东邻江西,东南、南、西分别与广东省的河源、惠州、广州、清远接壤。韶关市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全区处于华夏活化地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广泛,地层基本完整,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岩石主要为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18218.06平方公里。2019年,户籍人口337.2万人。2019年辖3个市辖区、4个县、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市政府位于浈江区丰都北路75号。
韶关属于广东省,是广东省地级市。
韶关,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全市土地面积18400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
韶关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和广府故里,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被誉为“岭南名郡”。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