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从哈大高速公路进入大庆的第1座桥。叫(湿地大桥)。这座大桥跨越整个20泡湿地。是大庆的一个地标建筑。也是保护湿地的1座大型桥梁。
泗溪东桥位于浙江温州泰顺的泗溪镇下桥村,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此桥修建者是修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因此桥外型美观,号称“最美的廊桥”。
皇渡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皇渡桥村,明成化时称王渡桥,清康熙时称皇渡桥,因南宋小康王曾过此桥而得名。现桥为道光二十四年(1845)重建,系单孔石拱桥,块石并列砌筑。桥长23.9米,孔径17米,宽5米,高9米。此桥为新昌至天台古道上的重要桥梁。
和尚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浦口边的小溪上。始建于宋,后虽代有修建,桥石仍系原物。该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桥系三折边拱,桥长8米,宽2米,高4米。因溪流在桥前有一弯道,水在桥前已形成一个水潭,流速变缓,减少了对桥的冲力,由于该桥避开河道急弯,故桥基稳固。此桥自宋朝以来得以保存,为绍兴市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三折边桥。
三条桥位于浙江省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地处温州垟溪乡和洲岭乡交界地,由原先三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始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为木叠梁拱式廊桥。全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呈八字形伸臂,其上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抬梁,柱头有碟形莲花瓣头拱座。是泰顺历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桥,也可能是世界最早建筑的“廊桥”。当年在拆旧桥时发现有贞观年号的旧瓦,因此有人猜测三条桥最早可能建于唐代。
如意桥又名丁公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拔茅镇丁公桥村。半圆型拱古桥。古桥建造者为丁天松。村名、桥名当是记念这位造桥能匠。此桥取名如意,当是匠人的得意之作。此桥桥面长2.9米,宽4米,东西桥坡各长15.4米和10.4米。东西桥坡各设12级和9级石阶。桥于清乾隆年间重建。新昌县迎仙桥也是丁天松所建。
新官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广利乡新官桥村。新官桥是在老官桥基础上重建的,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的桥名已称新官桥,这说明老官桥始建年代一定早于宋朝嘉泰时期(1201——1204)。官桥与民桥相对,此桥当为官府所造,是官道上主要桥梁。该桥为七孔石梁桥,全桥在清代多次重修。
此桥位于浙江省省诸暨市草塔镇南面的下张村村头,座落在渎溪江支流上。为单孔半圆型青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其桥孔圆润高朗清秀,造型精巧美观。桥上莲花望栏,镇水叭蝮,桥面吉祥物饰,皆雕刻精美,今虽多破损,却仍可见其风貌。此桥为清代嘉庆四年(1800)所建,为该市屈指可数的古石拱桥之一。
断桥位于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
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纪大道过铁人桥萨尔图奔让湖路方向上面立交下面转盘的立交桥。
跨秀水路。大庆的滨水绿道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龙凤区。其位于该道的跨秀水路上有“耗夹子”,其名称叫做跨秀水路桥。该桥因造型酷似老鼠夹,被市民戏称为“耗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