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气最大,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只鸭子扔到炉子里烤熟。
北京小吃又多又复杂,咱们按大类分,分为内脏类(以爆肚和卤煮火烧名气大),甜品类(驴打滚和豌豆黄声名远扬),家庭点心类(糖耳朵这种,别害怕不是真耳朵),还有就是其他,后面详解。
北京曾经是蒙古族的元大都,涮羊肉可有些年头了,很多讲究啊,后面说
北京炒菜名气明显小于烤鸭神马的,我也得给您说说,毕竟您来了北京,不能天天吃卤煮,爆肚,涮羊肉啊,那身上得多骚气,回家时候一车厢的人都躲着您。
炸酱面没啥特殊的,单拎出来是因为很多到北京的盆友对炸酱面存在太多幻想,我来用针扎一下下这个美丽的泡泡。
下面我要展开啦,大家都闪开,尤其没吃饭的,快去拿个盆,接口水。
有一种真空包装所谓“北京烤鸭”的东西,全国的朋友们在北京西站,北京站,北京南站,首都机场等地购买,很有面子的带回家。
家里的老乡们早已对北京烤鸭如雷贯耳,兴冲冲打开包装,顾不得拆分猛扑上去就是一口,随后五官扭动,呸一声吐在地上,骂街:太TM难吃了这北京烤鸭(各地骂这句的方言不一样,自行脑补)。
上面真空袋里的东西绝对不能称之为北京烤鸭,吃北京烤鸭一定要到烤鸭店,吃刚出炉的,冒着热气端出来,厨师现场给您片,还得问您“片条,片片儿,还是皮肉分开”
北京烤鸭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肥、香
由于用的是填鸭,所以鸭子都巨肥,这样烤出来表皮金黄,烤鸭皮是我最爱吃的,蘸上砂糖,放到嘴里嚼,焦香甘甜啊,满嘴油。
缺点是吃不了几片就腻了,所以不喜欢吃油腻的人,是享受不了烤鸭皮的。
不喜欢吃皮就吃瘦的烤鸭肉吧,香嫩微甜,都是瘦肉,但您要注意,一旦凉了就完蛋,硬了柴了。
至于卷烤鸭,一般情况下服务员会教您,葱丝、甜面酱、面饼,这些元素的口感和香味与鸭肉交融在一起,是口腔里的交响曲
有些烤鸭店还提供跳跳糖,不知道从哪学来的,对口腔的刺激更大,交响曲音量更大。
吃完烤鸭您可别忘了吃口香糖,因为嘴里都是从葱味。
肯定不少人想问到哪家吃比较好,但本着公平的原则我不推荐餐厅,招牌有烤鸭店三个字的都能去,价格有高有低,您查一下,选自己能接受的就行了。
北京小吃:臭香臭香的,过瘾。
很多南方的朋友是不吃内脏的,来北京的时候就可以避开点这些小吃,以免浪费钱。
爆肚:最有名气的北京小吃之一,牛肚在沸水里涮几十秒,蘸芝麻酱调料吃,口感脆嫩,味浓。如果你去的店里有“肚仁儿”这个东西,恭喜你,可以看做是爆肚的高级版,要点来尝尝
卤煮火烧:架起一口大锅,肺头、肥肠、小肠等下水一锅煮,客人要一碗,伙计飞快的把内脏切成段,再切一个火烧,浇汤,放上酱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爽
炒肝儿:老北京早餐经常吃炒肝,这是满族的吃食,淀粉、蒜末、肥肠、猪肝,稠的一碗,吃着过瘾解馋,吃完了没口香糖可不行
甜品篇:口感丰富,香味复杂。
驴打滚:最知名的北京甜品之一,叫驴打滚,其实和驴没有任何关系,别以为是驴肉的。驴打滚是用黄米面、黄豆面、豆沙等做成的甜品,有点儿像糯米滋,口感更清爽一些。驴打滚做起来很复杂,如果你喜欢吃糯米类的东西,一定会喜欢。
豌豆黄:用豌豆和糖制成,有豌豆的清香,加上糖的清甜,入口即化的口感,是我比较推荐的一款小吃。
芸豆卷:比豌豆黄口感和甜味更复杂,芸豆和豆沙、糖等为主要原料,做法复杂,推荐。
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这里除了美丽景区之外还有许多特色美食。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北京特色美食全攻略,欢迎阅读参考!
1、卤煮火烧[北京朝阳区]
卤煮火烧在北京是一种尽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具体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种香料、调料配制的卤汤煮,八成熟的时放入生面火烧、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肠、肺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
2、爱窝窝[北京东城区]
北京流传至今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爱窝窝,其最突出的特征,归纳概括说来,叫做:“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引自《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说起京城的这种清真风味小吃“爱窝窝”来,其最初,只不过是属于普普通通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而矣!那么,为什么自明代始,“爱窝窝”就逐渐成为名震京城一种清真风味的小吃呢?说起它的原因来,与今故宫(即“紫禁城”,俗称“皇宫”)内的“储秀宫”有着一定的密切联系。据老北京人传说,有一位在“皇宫”紫禁城里当过太监的说,明代时居住在“储秀宫”的帝后,或者后妃,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喜欢吃“爱窝窝”。为什么呢?因为宫中的`一些受宠的爱妃,特别是帝后,天天山珍海味吃着,亦就不感到好吃了。有一天,侍候居住在“储秀宫”帝后和妃子的厨师,是一个回族人,他从家里带了一些经常食用的清真食品“爱窝窝”。
3、酸豆汁[北京西城区]
豆汁这东西,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自称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后迁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来,豆汁却是提神醒脑败火的上等饮料。过去北京经营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场豆汁张、东安市场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舒记豆汁。这四家里,舒记豆汁最纯正,张家的热豆汁是一绝。其他两家也各有特色。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太“冲”鼻子,要像喝茶一样一点一点的抿。豆汁里要放咸菜丝辣椒油,就着焦圈儿一块吃。由于豆汁有祛火养嗓子的功效,所以许多京剧名角和相声演员也喜欢喝。梅兰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瘾。抗战时梅大师蓄发明志隐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个大灌子盛满豆汁从北京风尘去拜访他。
4、炒麻豆腐[北京门头沟区]
5、老北京面茶[北京西城区]
攻略老北京面茶是北京市的特色小吃。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云:“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这绝对是门艺术,非老北京人不可了。我去喝过那么多次,没一次见到有这么喝的,全都是人手一勺。看来这门艺术,快要绝迹了。过去的面茶,一般是下午卖下午吃的:“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6、酥盒子[北京西城区]
原料配方皮料:特制粉21千克食油3千克白糖1千克炸制用油12千克干面2千克酥料:特制粉26千克食油11千克馅料:枣泥馅30千克制作方法
1.和皮(制酥):制水油面团和油酥面团,进行包酥制皮。小破酥的皮酥稍硬些。
2.成型:包制时将包酥面团擀成椭圆皮,先三折,再对折,掉转90°,擀成长15厘米左右,从上端向下卷13厘米,再横转90°,将所余2厘米擀长,将圆柱两端封起,稍按扁,放倒,横向居中切开。露出酥层,将酥层粘上干面,酥层向上,按平擀成薄片。将云心花纹朝外,将馅放入中间,周围刷水,再擀一个面皮,沿圆周捏出花边,仍云心朝外,覆盖在刷水的面皮上,捏成四周薄中间鼓的圆饼。按馅心不同,表面分别打戳区别。
北京这座城很大,好吃的很多,似乎全世界的美食都能在这找到。我们现在要推荐的是属于老北京地地道道的小吃。一种胡同儿的味道,更是一种饮食的文化。
带朋友来北京玩,想吃北京特色小吃的时候,不要只知道烤鸭,炸酱面了。下面这些美食,有机会一定要尝一个遍。
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特产,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为出名。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特的汉族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豆汁儿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像德华居小店、锦馨回民豆汁儿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样火爆。尤其是锦馨回民豆汁儿店,因为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都有“中华名小吃”之称,都得到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红火。
老北京炸酱面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广东、东北也有不同制法的炸酱面。韩国亦有炸酱面,是由华侨带入韩国,以春酱(黑豆酱)为调味料,加上洋葱、虾、肉类等。在老北京,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
卤煮火烧是北京汉族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豌豆黄儿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代宫廷的豌豆黄儿,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儿有两种,一种是北海公园仿膳制作的所谓宫廷小吃。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出售的制作较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都叫豌豆黄儿,但用料、工艺、价格有天壤之别。
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爆肚是个统称,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两种———牛百叶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儿、蘑菇儿尖、食信儿、葫芦儿、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品种:牛百叶、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领、羊肚板(阳面肚板)。
油茶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果脯,也称蜜饯,是以桃、杏、李、枣或冬瓜、生姜等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成的食品。除了作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饯也可以用来放于蛋糕、饼干等点心上作为点缀。果脯是明朝时期的御膳房发明的。北京和台湾为蜜饯生产重镇。北京所产的果脯称为京式果脯,是北京特产,中外闻名。果脯种类繁多,著名传统产品有苹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桃脯、太平果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
炸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明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够买到的灌肠则把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糖火烧是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是北京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名点,后流传入清宫。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焦圈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但口感更酥脆。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酥脆不皮。焦圈常作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艾窝窝,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不仅北京人喜欢这款小吃,就是进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这款闻名全国的清真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豆陷烧饼又称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烧卖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食品,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稍麦、稍美(北方稍美与南方烧卖不同,以羊肉大葱为主)。烧麦是北京久负盛名的汉族小吃之一。烧卖起源于元大都(今北京),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现在我国各地均有。烧麦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明代称烧麦为纱帽,清代称之为鬼蓬头。清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钝列满盘”的说法。北京烧卖根据季节不同四季馅料有别:春季以青韭为上,夏季以羊肉西葫芦为优,秋季以蟹肉馅应时,冬季以三鲜为佳。
褡裢火烧是一种北京常见食品,用面片装入馅,两面折上,另两面不封口,放入油锅煎熟,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因其长型,有时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其口味类似锅贴,但形状不同。褡裢火烧与天津的锅贴较为相似,但馅料和制作方法上不同。
奶油炸糕是有名的京味小吃,其有着老北京十三绝的称号,也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乌梅来自行熬制(也有用杨梅代替乌梅),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北京制作酸梅汤,当以琉璃厂的信远斋为最有名。
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灌肠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爱的一种大众街头小吃。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
萨其马,又称沙琪玛,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萨其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北京十三绝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等。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北京十三绝之一,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北京十三绝之一,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不断更新全国各地小吃推荐。关注我,点击文章看配图小吃。
作为在北京居住20年,旅游从业17年的老“北京人”,呕心沥血,从吃住行到游购娱的各个方面给您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避坑不踩雷,看篇一片足够了,一定要收藏!!!
1.南锣鼓巷:老北京胡同与小资情调结合,成为北京的时尚地标。要说吃饭嘛,本地人是不会去的。那里倒是有很多网红店,不过很难吃。
2.王府井:这条小吃街也被我们称之为宰外地游客的一条小吃街,那里的物价高得离谱,小吃的味道也是特别的差,在那里根本见不到一个本地人或者在本地工作的人,多的是那些不明真相的游客和‘无良’的商家。
3.号称北京特色的:烤鸭肯定是要吃的。但是全聚德太贵,可以考虑一下四季民福和大鸭梨。最重要的是,回家的伴手礼可不要买那种袋装烤鸭,切忌。切记。也别相信景点附近的老北京炸酱面老北京美食(小门儿小脸的那种~),又贵又难吃。
4.XX美食一条街:记住了,真正地道的小吃,绝不会出现在XX小吃街上。提什么正宗不正宗,无非是商家黑心逐利,顾客人傻钱多的交易。
1.住宿建议选择在二三环内,吃喝方便,很多景点基本也在这个范围内,价格相对贵一点。
2.预算不足的可以选择四五环内的酒店,房间宽敞,而且性价比高。北京的公共交通很发达,早点出门就是了,不影响行程的。
3.提前在网上定好酒店,不要想着到北京再找。第一,北京首都人很多的,当天找未必能找到各方面随心的。第二。一家老小要尽快找个地方落脚啊,别让你的懒惰连累了老人孩子。
4.千万不要住在火车站附近吆喝的酒店,为啥你懂得的。如果要找物美价廉的酒店,可以考虑那些经济型连锁酒店。现在房间基本都升级了,各种高科技,很不错的。这种酒店就是只卖房间,没有其他附属设施。可以说五星的房间,二星的早餐。当然,咱们早餐可以去外面吃。
1.啥也不用说,四通八达的地铁是最优选择,公交为辅助。但是在这里说一下,其实大家在出行前可以看一眼地图导航,如果不堵车那么打个滴滴是最好的,很多人都担心北京的堵车问题,真堵起来能要人命,但是只要不是高峰出门,合理规划好路线,在北京打车还是可以的。
2.公交和地铁都可以办一个北京公交一卡通。办卡的时候任何地铁站都可以办理。退卡到指定地铁站。乘地铁,下载“易通行”APP。
3.尽量不要包车,原因就是价格太贵了。如果可以的话,租车自己开划算多了。最好最方便的当然是共享单车啦,漫游一族可以尝试。
1.提前预约:早在疫情前,文旅部就开始推行景区门票预约制度了。现在北京各大景点,基本现场售票的儿都不多了。没有预约可以说寸步难行,一定要提前规划好。小伙伴们一定要有预约意识,早做规划,否则到了门口了还是被拒之门外,那可就欲哭无泪,尴尬非常了。
2.证件问题。其实除了身份证是必须证件之外,如果您和您的家人有其他证件,比如学生证,老年证,士兵证或军官证,残疾证,教师资格证(个别景区寒暑假期间有优惠)。带好您的证件,让您在旅途中更省钱。
3.几个主要景点出行注意事项
1)故宫:门票全部在官网提前7天预售。现场不设售票窗口,全部网络购票,实名制购票。*注意周一闭馆
2)长城:德胜门有877公交车可到八达岭长城,注意有很多假的。也不要相信路边的一日游野团,超低价的那种,专坑外地人的。可以选择正规景区直通车巴士达,120元包含车导门票了,关键是还没有购物~
3)鸟巢水立方:都是需要安检的,尽量携带轻便的行李。而且,外观即可,真没必要买票进去参观。还有,最好是晚上去,灯亮起来才好看。不必特意跑一趟,巴士达长城直通车回程的时候就路过奥体中心,下车就能过去了。
4)颐和园/圆明园:都很大,比故宫大很多。最好是一天参观完毕,都属于皇家园林,一个有修复,一个未修复,比对着看记忆更深刻。巴士达也有这条线,两个景点只要138元,还有导游全程讲解呢,价格真的很亲民,超值。
5)雍和宫:雍和宫在昭太门左右两侧有免费领香处,而且提倡文明敬香,只点三根,香客不需要另带蜡烛。
4.除了上面那些著名景点,年轻人喜欢去的后海南/北锣古巷五道营三里屯798蓝色港湾也各有各的看点。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其实都很有的看。小朋友们就去北京科技馆天文馆啊,探索新世界,让ta爱上科学。
1.别被强制消费。很多人都经历过。在天安门附近看升旗或者去故宫,就被人塞了一个小国旗。你还以为是人家发的,等你拿了,人家就跟你要钱,你说不买,但是国旗已经在你手里了,你不能扔国旗吧?还有毛纪念堂门口卖你鲜花什么的。
2.前门大栅栏:整条街基本就是为来此旅游的外地人准备的,价格昂贵,东西低劣,到处都是地摊货,随处可见的“老字号”多到你都怀疑人生,好了,所以…朋友们去逛逛便好,别买什么东西,尤其是玉石类。
3.各种景区纪念品和文创用品。一是当时的环境下,容易冲动消费,算下来不少钱。二是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网购的,实在喜欢可以回家后买一些。要不你还要大包小包拎回去。
4.购买那些当地非常便宜的。道理懂得。
1.听相声,这种民间曲艺,再也不是天桥这种场所了,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德云社大家熟知,适合老郭铁粉去——小剧场,老段子,还有点荤。星夜相声会馆——全家老少去,看正经相声。嘻哈包袱铺——年轻观众去,听新。大逗相声-全家老少去,看北京味相声。
2.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各种演出演义活动特别多,项目的而环境分为也特别好,或安静,或闲适,或文化气息浓厚。但是票价高演出场次少,说白了,您得碰。所以中意什么演出,建议提前查好再来。
3.想去北大散散步,未名湖畔吹吹风。罢了,现在的清北校园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门口拍个照还是可以,不要相信任何人说可以进入校园的。
4.注意安全,保存体力,切勿到不适当的场所。
到北京旅游那些不该做的事都非常详细的写在上面了,一定要仔细研读哇~~
自由行:以前去过北京的的朋友,可以直接选择自由行,或者自驾游。但是出发前一定要做好攻略哦,不要到了北京才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该去哪里,或者任人宰割~
跟团游:有三天以上游玩时间的朋友,尤其是初次来北京的朋友,建议找个当地的靠谱旅行团,所谓靠谱,就是纯玩无购物的。这样非常省事,交通和门票啥的都不用自己操心了。
D1:全国各地-抵达北京,晚上可以天安门区域前门区域走走转转
D2:升旗-天安门-故宫-景山-什刹海(订的巴士达故宫大咖讲解,129/位,讲了3个多小时呢)
D3: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鸟巢水立方(巴士达长城直通车,120元/位,儿童半价,包含车导门票)
D4:圆明园-颐和园-清华/北大(巴士达双园线路,138元/位,儿童半价,包含车导门票)
D5:北京返程(下午走的话,可以去天坛溜达一圈~)
TIPS:以上行程中的景点都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世界文化遗传,绝对值得一游。当地跟团游也是非常实惠的。每人几百块,玩的超值,而且门票车费导游都包含了,体验感很不错。
最后,祝大家北京之旅收获满满,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