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概况
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属阿拉善盟管辖。阿拉善盟总面积为2.68×105km2,划入地质公园的面积为683.74km2。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沙漠与绿洲湖泊、风蚀地貌、峡谷地貌等珍贵的地质遗迹和额济纳胡杨林、曼德拉山古人类遗存等宝贵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在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地槽、地台、沉积、剥蚀等不同的地质单元并存,造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层岩性。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周围群山环抱,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四季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7,8,9月。降雨量从东南部超过200mm,向西北部递减至40mm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mm,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mm。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平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m,年均风日70天左右。阿拉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该地区以沙漠、戈壁为主体的地貌景观。
2.海森楚鲁风蚀型花岗岩景观
海森楚鲁花岗岩风蚀地貌位于阿拉善右旗西北部的努日盖苏木境内,是我国境内发育广泛的花岗岩风蚀地貌区域之一,出露面积约为数十平方千米。海森楚鲁为蒙语,意为“像锅一样的山石”。与通常见到的、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球形风化地貌不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状如巨龛,数量众多,大小参差,形态各异。有的高达数米,有的仅如蜂巢大小,有的气势磅礴如流云翻浪,有的精致玲珑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近百里,行于其间,—步一景,变幻莫测,令人兴致盎然。置身于嶙峋怪石之中,不由得令人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魅力。
1)风蚀龛:风蚀龛(石窝)是普遍发育在花岗岩壁上的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形态,在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海森楚鲁景区大约有2.61km2的花岗岩上都发育有这种石龛,直径大多在0.1~1m之间(图4-55)。
2)蘑菇石:蘑菇石属于典型的花岗岩风蚀地貌形态。主要由于岩性差异和风蚀作用造成。蘑菇石坐落在基岩上,风蚀龛发育,根部高约1.5m。顶部平缓,近椭圆形,长轴约3m,短轴约2m,如一朵蘑菇生于旷野之中(图4-56)。
3)花岗岩象形石(沃野肥猪):这里的花岗岩裂隙比较发育,有裂隙的部分风化速度较快,而其他部分则相对较慢。风化速度的差异造就了了凹凸不平的花岗岩壁,凹凸的形状看上去就像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静卧于乱石林之中,瞑目沉思(图4-57)。
海森楚鲁是研究中国北方风力地质作用的典型地区之一。形成海森楚鲁风蚀地貌的岩石是距今约1.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由于花岗岩的矿物颗粒较粗,结构较为松散,抗风蚀能力相对较弱,加之该地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带,干燥多风的气候为花岗岩的风化剥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河西走廊风力全年平均可达3m/s以上,许多地方都达4~5m/s,大风及其扬沙对花岗岩体进行长期的磨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典型的风蚀地貌景观。
图4-57花岗岩象形石(沃野肥猪)
尽管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海森楚鲁景区面积不大,但却是北方风蚀型花岗岩景观的典型地,这里清晰了展示了风蚀型花岗岩景观形成的4个阶段,即初期、形成期、发展期和衰亡期。在花岗岩暴露地表部分的下部,接近地面的岩石风化剥落,在岩壁上留下了大小不等的凹穴,风化物质被风力和流水搬运走,第二阶段为平整的花岗岩表面由于岩性和风力方向的不同,差异风化造就了凹凸不平的岩石表面;第三阶段,风力雕刻,形成为数众多的风蚀龛,甚至部分地带出现了风蚀蘑菇;最上部为风蚀龛或风蚀蘑菇过度风化,坍塌。
额肯呼都格是一口水井的地理符号,原本在沙枣树、刺码子墩辉映下的光明嘎查的卵石沟。慢慢地,随着自来水的涌入,便被人们渐渐遗忘,但额肯呼都格却被这座小城叫成了名字,且越叫越亮,越叫越响。
因为,那是风中的吟颂。在七月的戈壁滩,那是牧人心中的圣地,是羊群饮水的天堂,是清澈的水花打湿梦的地方。
没有马山井黄亮黄亮的沙子,就显示不出额肯呼都格的丰腴和柔情。在此之前只有青筋毕露的骆驼和羊书写的小径,在一望无尽的巴彦高勒滩纵横捭阖,汪洋恣肆。
只有到了驮工妻子扳着指头算好的日子,那些大膘骟驼连同汗腥和水烟袋的扑哧声才在西滩的帐蓬一遍又一遍飘过。守护在旁边的婆姨娃蛋,等待着的是热气腾腾的羔蛋子。
那时,围坐在语录塔边的人们念叨着武威的菜车,白芨芨的沙葱,还有家门上的街门楼子翻修了没有,谁家谁家的烫面油饼子烙得多香云云。
2004年去额镇,已是另外一番风景了。街衢在铺设上下水管道,因为额巴路改道而改变了的额镇出口,环线让这座刚刚走出年轻的小镇似乎有了些成熟和丰韵,甚至不同凡响。
那时额镇街道还点缀着许多铁线网栏,金贵的白杨树似乎像大熊猫般在圈养,一水的平房向四面八方肆意铺展。而现在额镇有了小区、楼房、市场、歌厅、广场……这在十多年前简直匪夷所思,更不要谈更久远的年代了。
本埠出产的苁阳特液好生了得,进入阿盟市场不说,还走州过县,硬是让一些老牌子的烧酒感到不安。还有长山的西窑香煤也成了气候,建成了阿右旗人扬眉吐气的工业园区;嘎休塔塔的铁矿石正以与时俱进的速度流向嘉峪关尽头的酒钢。
怀念额肯呼都格,就是怀念那段憨厚的历史,也怀念自己。
一条十字街一座语录塔便凝聚了这片戈壁草原所有的魂魄和精神。
不知道旅游,走趟河西堡金川,就算开了眼界。
还惦记龙首山那边的河西走廊……
现在阿右旗人有马山井旅游度假村,有海森础鲁,红墩子大峡谷的梦幻般神奇,还有巴丹吉林沙漠游的惊心动魄。
额双、额山、额巴、额周等黑色路面的拉通,让额镇人民一遍又一遍感受快捷和迅速,早上起身喝了茶,中午就在巴音街上转悠了。
东大山的日出永远新鲜且灿烂,更叠的是沧桑和世界,而小镇在历史的轮回中愈发娇艳并充满矜持。从马山井沙窝走出的一链子又一链子驼队到从金光方向的柏油路面驰来的一辆又一辆甲壳虫、“东风驰乐”、“北京现代”,时间其实仅仅在硕大的历史空间迈出了一小步。
光明嘎查的沙河槽是那座小桥狭窄得让人误以为是微观景缩,然而却是那个年代真实而不加修饰的遗存,如今人们通过这座小桥然后上“高速”,到兰州也就是七八小时,“朝发夕至”被强力浓缩了。
一座小镇的飞跃,失去的不仅仅是村落的斑驳和习俗,也有风声和雨声。而从蒙西飞流的电网正从几千公里以外输往这座毗领河西走廊的小镇,诠释着高压铁塔银灰色光芒的全部意义。
阿右旗旗委书记查斯太和旗长吴忠岩对笔者说:西部大开发给阿右旗带来实实在在的机遇,让我们的转移战略得以实施。2002年到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阿右旗几代人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新一代领导者的气魄和实干给这块土地增添了胜算,也使这里的人民如沐春风。
阿拉腾特布西山是我心中永远的憧憬和遗憾,因为至今我也未能一睹其神灵般飘渺的容颜。但是我却看到了东大山以西这片土地21世纪与时俱进的巨变,和老百姓心灵深处绽放的馨香和馥郁,美丽和真诚。曼德拉山岩画,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我能从那些古人类的图案中试图读懂这里的神秘,读懂游牧民族当年的繁盛和不屈不挠。
四月的风真大,可谓是沙尘暴演绎的经典。然而勤劳质朴的阿右旗人,已经对大自然的一切习以为常,无论是狼群,无论是老黑风,无论是干旱,无论是寂寞,都能坦然应对,不卑不亢。汗水和智慧是化解这一切的钥匙和灵丹妙药。
在嘎休塔塔黑色的巷道,在长山矿区轰鸣的掌子面,在中泉子、雅布赖盐化工生产的流水线,都能碰溅出从牧驼人到新一代劳动者的足迹和历史。
额肯呼都格,一个沧桑已久的名字。
今天,在这口深井的周围,沙枣花依然繁茂,而那座狭窄玲珑的小桥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景观和笑声,只是不见了井水当年的清莹……
阿拉善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吧,也相信很多人都在阿拉善种过树,那大家知道这里有什么景点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阿拉善右旗旅游景点,欢迎阅读。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玛峰”。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犹如上帝画下的曲线,仙女舞动的裙带,美的令人如痴如醉。去沙漠必须是开四驱越野车,在无路的.沙漠中前行,在沙面上飘移,不断的上下腾移,时而加速上行,时而俯冲而下,犹如过山车让人刺激惊呼。
随着越野车的前行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曲线时而优雅,时而狂野,时而如同美女舞动飞纱,时而又如同俊朗的雕塑,曼妙多姿令人叫绝。呈规律排列的巨大复合型沙丘连绵不绝,沙涛祈福,宛如海啸卷起巨浪,气势蔚为壮观。沙山顶端,蜿蜒曲折如刀刃,沙壑纵横,沙壁如峭。
位于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以南54公里处,峡谷纵横交错,绵延数十公里。遍布红色红褐色的风蚀岩石,又叫“红墩子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形成与距今约65-137万年前的白垩纪。
漫步峡谷中,奇峰突兀,处处皆景。百米高的“小头大肚将军”、“石猴”、“猪八戒照镜子”、“摩天大厦”、“鹤立鸡群”、“文字塔”等惟妙惟肖,意趣盎然。
海森楚鲁怪石城位于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境内,距旗府所在地220公里。“海森楚鲁”为蒙语音译,意为象锅一样的石头。
在方圆二十余公里的地方,大到几十立方,小到拳头大小的风蚀原石随处可见,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象临空欲飞的硕大雄鹰,有象“蘑菇云”一般的巨石,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与云南石林,黄山怪石相比也并不逊色,使人感到大自然神赐般的无穷魅力。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