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在布拉格是从10世纪到13世纪开始兴起和建造的。由于当时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是古罗马文化的延伸,所以,把当时的文化称为罗马文化。罗马式艺术风格首先从罗马,经过法国和德国传到捷克。布拉格最著名的罗马式建筑的代表作是布拉格城堡内的圣依瑞教堂(bazilikasv.Jiří),在维希赫拉德高堡上的圣马丁圆顶教堂(rotundasv.Martina)、在新城的圣隆基纳教堂(rotundasv.Longina)。在许多老城的楼房地下室里保存有罗马式建筑的拱顶和墙壁。保存最好的罗马式民居是在老城的宫希达特楼(důmpánůzKunštátu),在这座楼的地下有带3个支柱的拱形罗马式宫殿建筑。
哥特式艺术风格大约在12世纪中叶发源于法国。它的基本特征是尖状交叉拱顶,依此支撑着哥特式窗户和拱顶的重量。房屋和教堂的屋顶为尖状的拱肋,随着时间的延续,拱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装饰性越强。哥特式民居宫殿式的代表建筑是老城广场上的石钟屋(Ukamennéhozvonu)。在法国出现了新式的教堂-哥特大教堂。大教堂规模宏伟壮观,往往要建几个世纪。在布拉格,哥特式代表作有由杨·卢森布尔和他的儿子查理四世国王下令建造的圣维特大教堂(Staroměstskámosteckávěž),还有查理大桥(Karlůvmost),老城桥塔()和老城广场上的迪恩教堂(Týnskýchrám)。在布拉格还可以找到一系列小型哥特式教堂,如老城的圣杜哈教堂(kostelsv.Duchakostelsv.Ducha),新城的圣彼得教堂(kostelsv.Petra)和圣母玛利亚·斯涅日娜教堂(kostelPannyMarieSněžnékostelPannyMarieSněžné)。
法语Renaissance一词的本意为复兴。作为艺术风格形式的文艺复兴式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直到16世纪末才开始广泛流行起来。文艺复兴式风格把眼光投向探求人类本身和人的生活,描述世俗生活的乐趣,所以,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了自然界和人体的魅力。
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轻快和透气的,常常有敞开式的拱形长廊和修长的廊柱。布拉格最著名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是皇家夏宫(Královskýletohrádek),或称为布拉格城堡皇宫花园的贝尔德维尔宫(Belveder),或者白山上的星星夏宫(letohrádekHvězda)。老城广场上的迪恩学校的门徽就是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在民宅建筑上的体现。布拉格最漂亮的文艺复兴式大门,无论从设计还是精巧的石匠技艺讲,最漂亮的是克日娜街475号的双金熊。
巴洛克艺术风格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第二个中叶流行欧洲。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里的“ba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或指非同一般的,怪异的东西。巴洛克建筑充满了各种繁琐的形状图案,复杂而华丽。使用贵重的材料,如大理石和黄金,同时也非常强调建筑的雕塑和绘画装饰。巴洛克风格是在布拉格得到广泛运用和流行的、最有特色的风格。“布拉格的巴洛克”风格闻名于世。数得上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瑰宝的是圣米古拉斯大教堂(chrámsv.Mikuláše),它是小城广场最显著的象征之一。在一系列大型的巴洛克宫殿中,可以列举出城堡区的切尔宁宫(Černínskýpalác),老城区的克拉姆-伽拉斯宫(Clam-Gallasůvpalác),还有特洛亚贵族庄园(Trojskýzámek).巴洛克式的民居住宅墙饰可以在小城广场的聂鲁达大街(Nerudovaulice)上观赏到。布拉格最漂亮的巴洛克式的群雕是查理大桥上由玛蒂阿斯·贝尔纳尔特·布洛纳(MatyášeBernardaBrauna)创作的圣鲁伊特嘎尔特的梦群雕(Sensv.Luitgardy)
这个艺术风格是在18世纪后半叶巴洛克风格发展到顶峰阶段时演变而来的,源于法语词“rocaille”,意味贝壳。这种装饰就是洛可可风格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洛可可风格是在18世纪后半叶从法国流传过到捷克的,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建筑的装饰性,轻盈和千娇百态。布拉格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是老城广场上的金斯基宫(palácKinských)
新古典主义(Classicus)在拉丁语中意为杰出、典范。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从法国流传过来的建筑艺术风格。在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发展为帝国式风格(empire),这其实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变异。“empire”一词在法语中意为皇帝帝国,因为正是在拿破仑称帝时期,帝国风格在法国被宣布为官方认可的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风格,追求造型的简单和明朗。老城的城邦剧院(Stavovskédivadlo)就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在19世纪后半叶,大多数建筑师都从过去流行的建筑风格中汲取灵感,所以这个时期的风格也称为历史主义风格。产生了新文艺复兴式,新哥特式和新巴洛格式。布拉格最著名的新文艺复兴式建筑有民族剧院(Národnídivadlo)、国家博物馆(Národnímuzeum)和鲁道尔夫宫(Rudolfinum)。
新艺术主义风格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的名称源于拉丁语secessio一词,意为离开,表示许多年轻的艺术家离开了当时的各种艺术组织,作为对当时陈旧和过时的艺术组织的抗议。和其他的艺术风格相比,新艺术风格是纯城市风格的,这种风格在不同的大城市表现的风格略有不同,分为巴黎新艺术主义风格,维也纳新艺术主义风格和布拉格新艺术主义风格。
新艺术主义风格的主要特色是表现幻想、细腻,常采用植物作装饰边框,外墙用金色,瓷器、灰泥装饰,窗户带有半截窗帘。布拉格新艺术主义风格风格首先出现在1861年的周年纪念建筑展中。这种风格表达和追求的是期望新艺术主义风格的建筑能从19世纪宏大威严的建筑风格中摆脱出来。布拉格最漂亮的的新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是市民会馆(Obecnídům)。还有布拉格的中心火车站(Hlavnínádraží)也属于布拉格新艺术主义风格风格的瑰宝。新艺术主义风格的民居住宅楼主要分布在巴黎大街(Pařížskáulice)。在瓦茨拉夫广场的下半部分矗立着新艺术主义风格的皇冠宫(palácKoruna),它的顶部呈镶有珍珠的皇冠形状,在瓦茨拉夫广场再往上走可以看到另一处新艺术主义风格的建筑-欧洲宾馆(hotelEvropa),此外,老城广场上的胡斯像(pomníkJanaHusa)也属于新艺术主义风格的作品。
布拉格第一个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筑,同时也成为捷克建筑史上分界线的建筑是卢采尔纳宫(budovapaláceLucerna),它位于瓦茨拉夫广场和沃基曲科娃(Vodičkovaulice)之间,建于1912年。20世纪上半叶在布拉格主要流行的现代建筑风格是立体主义风格,提倡艺术和建筑风格中回归简单的几何图形。墙壁和外墙装饰被分割,用矩形片状做装饰。
在布拉格立体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位于采莱特纳街上(Celetnáulice)的黑圣母楼(důmUčernématkyBoží),这栋楼非常巧妙地和旁边的老城区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大厦融为一体。立体主义风格的民宅分布在老城区的洲际酒店(hotelIntercontinental)和比尔科瓦街(Bílkovaulice)。在30年代,还产生了强调功能性的功能主义风格,比如位于布拉格6区的洛索和姆莱罗别墅(LoosovaneboMullerovavilanaPraze6),巴巴别墅区(čtvrťnaBabě)和位于那泊赫瑞街的白天鹅购物大厦(obchodnídůmBílálabuťNaPoříčí)
1948年以后,在一党专制的政府统治下,失去了很多产生新的现代建筑艺术流派的机会。1989年以后,在布拉格市内建造了许多新的商业楼和写字楼,但其中大多数都不代表任何艺术流派。唯一的代表新时代建筑风格的是跳舞楼,它位于拉辛诺沃河岸(Rašínovonábřeží),是1996年建造的。
我就知道在捷克我给你搜来点资料
布拉格是捷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地处欧洲大陆中心,分布在七座山丘上,有伏尔塔瓦河蜿蜒流经。人口119.3万,面积496平方公里,全市共设22个区。平均海拔235米,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1345—1378年,罗马帝国皇帝兼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在布拉格正式建都。在欧洲宗教改革和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中布拉格具有重要地位。1621年,以德皇、罗马教皇、西班牙贵族诸侯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运动”镇压了布拉格市民起义,并处决起义领袖后,布拉格不再是罗马帝国的都城。1631年和1648年布拉格先后被撒克逊人和瑞典人占领,从此进入衰落时期。18世纪,中欧局势稳定,经济重新发展,布拉格人口增多,日耳曼、西班牙、意大利贵族及商人云集于此,对布拉格的建筑风格和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1845年布拉格修建铁路,19世纪20年代行驶电车。1974年建造了第一条地铁,现已拥有A、B、C三条线路,总长20多公里。伏尔塔瓦河可行驶客船。布拉格鲁津机场97年扩建后成为年客运量达500万人次的大型国际机场。布拉格现拥有各类古建筑物1700多处,故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为维舍赫拉德城堡,始建于9世纪下半叶。中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和融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查理桥分别兴建于1348年和1357年。
始建于9世纪,自第一代奠基人普热米斯尔家族开始修建以来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城堡集中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华,是捷克最吸引人的游览胜地之一。城堡过去是皇帝、国王的宫殿,现在系捷克总统为外国元首来访举行欢迎仪式和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站在城堡上眺望整个布拉格市,美景尽收眼底。城堡内有三个庭院、几条古老街巷、画廊、花园,以及捷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维特大教堂(始建于1344年)。教堂的地下室安放着捷克历代国王的棺椁,并保存着国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权杖等。城堡中最大的厅为西班牙大厅和弗拉迪斯拉夫大厅,前者是总统举行授勋仪式和国宴的场所,后者是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等大型政治活动的地方。
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横跨布拉格市伏尔塔瓦河。此桥系遵罗马帝国皇帝兼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因此得名查理桥,是捷现存最大的古桥,也是连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桥长520米,宽10米,有16座桥墩,桥面为砖石所砌。查理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样板,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查理桥的一端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两侧是带有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门楼。桥两侧石栏杆上有三十座雕像,为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兽身和兽面人身像等。现在布拉格虽有15座桥横跨伏尔塔瓦河,但查理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仍居其首,为捷克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
老城广场是11至12世纪中欧贸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也是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政治事件发生地。1948年2月事件和1989年11月事件两次重大政治变革均在此得到集中反映。捷前总统哥特瓦尔德和哈维尔都曾在此发表演说,宣布政权的更迭。
老城广场的中心是扬·胡斯雕像。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布拉格查理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改革和简化了捷克语语法,主张高校用捷语教学,反对日耳曼化、教权专制、高级教阶和教学主事销售“赎罪券”等腐败现象。由于胡斯的主张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今德国境内)被罗马教皇宗教法庭处以火刑。扬·胡斯像于1902年至1915年塑造成,于1915年7月6日扬·胡斯被焚五百周年纪念日揭幕。
自鸣钟是布拉格老城广场上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钟由三部分组成,即:圣徒雕像、钟盘、年历。每到正点时,钟的左侧象征时光消逝的小鬼首先拉响铃铛并不断点头,而钟右侧土耳其人则不断摇头,象征始终不愿投降。钟右侧有两个寓意虚度时光的人物塑像,不断摇头,象征未享尽人间富贵,不愿离开人世。同时钟上部的12个圣徒在打开的天窗后相继出现。当最后一个圣徒走过并把天窗关上时,天窗上面的金鸡扇动两翼后鸣啼,宣告报时结束。钟的中间部分为钟盘,根据中世纪地球为宇宙中心论制作,标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钟的最下部分是12个镶有圆框的组画,描写一年十二个月农村耕作的情景。年历两侧还装饰佩有宝剑短杖和盾牌的天使和三个象征公正掌管城市的市民。
布拉格的建筑简介
布拉格有“建筑博物馆”之称,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绝大多数建筑风格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从中世纪以前直至现代的建筑物交织在一起,生动地体现了建筑风格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特征。
布拉格的建筑可大致地分为5类,各自的特征很明显,特别是在教堂建筑的尖塔或圆顶等处,表现尤为突出。另外,风格不只限于建筑,有些是对绘画和雕刻等美术整体或像文艺复兴这样基于一种思想的社会运动而言的。
古罗马建筑风格:11世纪至12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形状如细长的盾的简单的窗户,和被称为ROTUNDA的园筒形的建筑物是其特征所在。如圣伊日教堂的白塔,维谢赫拉德城堡入口处不远的圆筒形教堂,查里桥靠小城一侧的桥塔等。
歌特式建筑风格: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整体地用直线式设计,建筑物高大耸向云天的尖塔,是其最大的特征,有密密麻麻细巧的装饰。典型的如布拉格城堡内的圣维特大教堂,老城的双塔教堂等。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3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代替了耸立的高塔,主要采用曲线的简洁豪华的设计。如位于犹太区的平卡斯犹太教会堂,位于布拉格城堡门口的军事博物馆以及皇家花园内的夏宫等。
巴罗克建筑风格: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屋顶是葱头状园顶,塔是圆形设计。洛雷塔教堂是巴罗克式建筑的杰作,其他还有圣尼古拉教堂,特罗亚城堡等。
新艺术派建筑风格: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设计采用像流动的花或藤蔓植物这样的装饰风格。新艺术派的代表人物是捷克人阿尔方斯.穆哈。如瓦茨拉夫广场上的欧罗巴饭店、布拉格总站的入口装饰等。最典型的建筑应该是城市宫(又叫市民会馆)。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短短半个月的欧洲之行,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得是教堂了,从第一次看到教堂的新鲜与兴奋,到越来越迷恋它的华丽与精美建筑,越发感觉到教堂的神圣与庄严。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老城广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虽然不大,但很精致。是欧洲最漂亮的巴洛克建筑之一。精美的浮雕,华丽的雕柱,青铜色的屋顶使其在老城广场众多的建筑中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目。
教堂步入教堂,你就会感觉到一阵阵奢华的气息扑面而来,完全颠覆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教堂单一,低调的黑色格调,教堂内部简直就是一座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宫殿,精美繁复的华丽装饰,栩栩如生的壁画,精致的灯饰以及考究的祭坛,直接就是一场充满了神奇的艺术盛宴。
圣尼古拉教堂内有两样东西特别引人注意,一件就是天花板上描绘圣尼古拉,圣本笃生平和旧约故事的湿壁画,1735年至1736年由巴伐利亚画家Kosmas达米安阿萨姆创作;另一件就是管风琴了,这架历史悠久的管风琴是1787年音乐神童莫扎特在这里演奏使用过的。故此这位音乐界的奇才去世后,世界第一次悼念莫扎特的弥撒就是在圣尼古拉教堂举行的。
短短半个月的欧洲之行,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得是教堂了,从第一次看到教堂的新鲜与兴奋,到越来越迷恋它的华丽与精美建筑,越发感觉到教堂的神圣与庄严。
步入教堂,你就会感觉到一阵阵奢华的气息扑面而来,完全颠覆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教堂单一,低调的黑色格调,教堂内部简直就是一座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宫殿,精美繁复的华丽装饰,栩栩如生的壁画,精致的灯饰以及考究的祭坛,直接就是一场充满了神奇的艺术盛宴。
教堂是神圣的,是见证每一对新人幸福的地方,能与陪伴一生的心爱之人共同走过这美不胜收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多少新人心中编织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