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1、2、3、4联都须押韵,在偶数句(对句)末字押韵,.第1联的首句末字,可押韵或不押韵。例如:<晚晴>李商隐,第1联的首句“城”字押韵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送友人>李白,第1联的首句“郭”字不押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另:律诗的第二、第三联,不仅须押韵,还须对仗(可工对或宽对)。
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
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如果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首联(开头两句)是流水对,即字面对仗,意思互补。首联理论上可以和颈联对仗,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首联跟颈联对仗的。第一句跟第二句对仗叫首联对仗,第七句跟第八句对仗叫尾联对仗。无论是五言八句律诗,还是七言八句律诗都如此。长律诗对仗更宽一些。首联即第一,第二句合起来跟颈联(五、六句)产生对仗,理论上可以存在。
1、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出自:清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译文:在相思树下面诉说相思,在思念曾经的男人而同时又恨这个男人,而这一切的一切,这个男人并不知道。2、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出自:唐代李白《秋风词》。译文:想起你的时候数不胜数,而孤单的时候则陷入了更加漫长无休无止的相思中。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出自:宋代司马光《西江月》。译文:相见时的种种状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是如不见的好,因为相见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了美好的梦想。4、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译文: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的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的连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