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不成比例、分配严重不均,阶级制度的障碍。美国在菲律宾推行了所谓的“菲化政策”。他们竭力拉拢当地有声望的人士,并将其安排到菲律宾的各个主要职能部门,所涵盖的区域包括省、市、区、乡镇等。除此之外,把控着教育部门的美国人,坚持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设立公费留学制度,将一大批当地优秀人才送到美国本土接受教育。
将亲美的思想植入脑海中。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菲律宾形成了一个小而精的上层阶级,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一大部分的财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主阶级”。通过对美国的军事补给以及美国的一系列经济扶持,菲律宾当时很快便成为了与日本、新加坡等国齐名的亚洲最富国之一。
菲律宾可以用《肖申克救赎》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来概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菲律宾1600万人口中,有35%的人口,生活在贫民窟中。“死人的别墅,活人的贫民窟。”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评价菲律宾的贫富差距。马尼拉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在二战前和日本并肩称为亚洲最繁华的城市。
光照不到的地方——记菲律宾贫民窟里被遗忘的群体
人常说“向前看,己不如人。向后看,人不如己。”
的确是这样,在上海的时候,我发现到处是达官显贵,穿红着绿的有钱人。
开豪车住别墅的人比比皆是。博士海归多如牛毛。咱只有羡慕的份。
到了菲律宾,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还不是最穷的。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号称是是“亚洲的纽约”,简直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但是只有马卡蒂等市繁华程度堪比苏州,其它城市也不过尔尔,有的地区连国内二三线城市都比不上。
马尼拉的交通状况非常糟糕,没有像国内一线城市那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没有便捷快速的地铁,没有高速行驶的高铁、火车,所以马尼拉主干道永远都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也习惯了上下班在路上堵几个钟头的日子。所以常常会提前备一些零食和水。
菲律宾的街道都不怎么宽敞,而且没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这样一来,各种交通工具都在马路上鱼贯而行,显得非常混乱。
烧柴油的吉普尼,油门一踩,突突突地冒着黑烟,呛得人眼泪直流。大大小小的摩托车见缝插针,跟汽车抢道而行。还有私家车,大巴车,自行车,三轮车等等,所以马路上永远都被塞得严严实实的,驾驶技术不过硬的人在这里根本就不敢上道,因为前后车距离永远都是小于二十公分的。
马路上也少看到监控摄像头,只要附近没有警察,车辆可以随意停放、逗留,不像国内大城市那样严格,分分钟给你贴个罚单。
即便交通如此拥挤,也能看到很多人头顶着重物,或者怀抱着矿泉水,饮料以及各种小吃,零食,适时地穿梭在车辆中间兜售商品。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穷了,也想不出任何更好的谋生方法。只有穿梭在车辆中间卖点小商品,才可以存活下来。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这样冒险的,所以竞争才不会那么激烈。
凡是来过菲律宾的人对这种种现象都不会太陌生。
可是,你知道吗?直到现在,在马尼拉大都会还有几个非常有名的贫民窟,人们都挤在破旧不堪的铁皮屋里,他们的一生就像风雨飘摇的屋子一样朝不保夕。在贫民窟里充斥着各种罪恶,比如色情,毒品,赌博,枪支等等交易。
如果说马尼拉几个大的贫民窟离我比较远,那么我就说说老丈人家附近的小贫民窟的状况。
一日,我坐在沙发上写作,突然听到门口一阵狗叫声。我下意识地走到窗前看了一眼,发现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手扶着窗棂站在那里,声音小的就像蚊子,说着我听不懂的Tagalog。
我走进屋子问老丈人,那个小男孩说的是什么。
老丈人说,他来自后面的贫民窟,是想为我们倒垃圾,你给他5披索,把厨房的一袋垃圾给他。
小男孩皮肤黝黑,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有一道道印痕,似乎很长时间没有洗过脸。他接过钱,说了句“salamatpo”(菲律宾语是谢谢的意思),然后把垃圾放在身后一辆破旧不堪的小三轮车上,便匆匆离开了。
之后好几次,我路过老丈人家屋后的那片贫民窟,我都想钻进去看看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可还是被喝止了。所以我只能站在那片高墙之外,从缝隙内朝里面看看罢了。
贫民区的人是被歧视的一群人,他们的孩子是不被允许和普通孩子一起玩的,也不被允许到高墙铁丝网以外的区域来活动的。我经常看到那边大人、小孩偷偷的翻墙或者钻洞到这边的小商店里买生活用品。
他们聚集在河堤旁的树林里,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乌黑的河水散发着阵阵腥臭难闻的气味,这些贫民就住在简易的木头和竹子搭成的棚屋里,屋顶上盖着一层铁皮,用以防雨。
透过缝隙,我也能看到杂乱不堪的屋子外面,鸡鸭成群地在垃圾堆里找食,野狗互相追逐着,光着脚丫的小孩子们坐在地上玩耍……
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我们可以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玩着手机、看着电视,可以坐在餐桌上享用着各种美味的食物,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上走动,去商店里买东西……
而他们竟然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没有,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太阳底下竟然还有“光”照不到的地方?跟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你想知道在快餐店里没有吃完的剩食发生了什么吗?你可能会认为它们会被丢弃成为垃圾。当人们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时,他们肯定会把它们扔进垃圾桶。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你不知道的。肯德基或麦当劳吃剩的炸鸡或汉堡可能还能拯救一个家庭免于饥饿。
民窟剩下的食物被扔在黑色的大塑料袋里,然后被垃圾车收集起来。卡车驶向马尼拉汤都区(Tondo)的SmokeyMountain的垃圾场。在卡车将垃圾倒入这些垃圾场之后,剩食将开始改变其性质:从垃圾到食物。贫民会在这些垃圾上聚集,有时甚至还会为它们大打出手。因为垃圾将成为能够让他们生存的食物。
你可能会认为让人们吃掉别人扔掉的食物是残忍和不人道的。但这就是马尼拉最贫穷的贫民窟。无论吃什么都可以吃。这是自然规律。这样可能是残酷的,但它就是现实。毕竟,Whocares?
这些食物被称为[Pagpag],在菲律宾语中的字面意思是[抖落灰尘或污垢]。而引用到Pagpag上,意思是去掉了食物中的污垢和蛆虫。贫民会嗅闻食物的味道,以确定它是否开始变质。如果它或多或少仍然闻起来很香,那么他们就会在垃圾场里当场吃掉它。因为把它带回家可能会让它变得更糟。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当一辆卡车在垃圾场卸载一些“新鲜”的Pagpag时,会立即进行一场盛宴。贫民并不介意在吃东西时身边围绕着垃圾的恶臭。
如果Pagpag的味道不好,他们只是会把它带回家用清水洗一洗。好一点的,会再用重口调料,如胡椒、辣椒、番茄酱等,重新油炸。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杀死Pagpag上的细菌。
Pagpag是马尼拉最贫穷的贫民窟中的必需品。不管它是否已经变质坏掉,比起饿肚子,这已经是好的选择了。事实上,许多贫民认为Pagpag是一种很棒的食物。如果幸运的话,他们会找到未售出的披萨或整只炸鸡。这将是他们如同节日般的日子!
事实上,生活在贫民窟就像生活在丛林中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已经有现成熟食在垃圾堆中,等待你去收集。在这种情况下,贫民需要学到的所有生存技能:打架,挖,抓,摇,并分辨食物坏掉的味道。但是这些都不要紧。无论如何,它仍然是食物。
还有一些非常有商业头脑的贫民将Pagpag作为商品来经营。他们会从垃圾中集中收集Pagpag,然后将肉分为两个等级打包,肉多一点的以每袋30比索(4元人民币)出售,肉少一点的则每袋20比索(2.5元人民币)。15岁的MaryAnn,是一位Pagpag商贩。她早上六点起床,在垃圾场等候昨天丢弃食物的垃圾车。早上七点,卡车开始起步。这些贫民会被告知哪些卡车带有Pagpag,因为卡车司机会举手并做出“OK”的标志。然后,MaryAnn和她的朋友们将等待卡车卸下垃圾,并开始寻找食物。今天,MaryAnn收集了五袋Pagpag,每袋售价20比索。每个袋子里装有一些剩余的鸡肉、汉堡肉饼和意大利面条。如果她收集的Pagpag买不出去,MaryAnn和她的家人将会把它们作为午餐享用。
在另一个垃圾场,28岁的JenniferCordero和她的家人每天都依靠这些废弃的食物生活。Jennifer已婚有三个小孩。她是奎松市Payatas垃圾场的拾荒者。与Payatas的其他拾荒者相比,她更幸运些。她为一个由中国商人开设的垃圾站工作,该垃圾站承包了一些垃圾车,直接将垃圾倒入自己的垃圾站。Jennifer的工作是分拣垃圾:塑料瓶,泡沫塑料盒,塑料杯,塑料勺子和叉子,纸板箱等。依靠工作之便,Jennifer会从垃圾里为自己收集Pagpag。除了每天会得到50比索(6元人民币)的薪水,另外她还可以在垃圾站免费住宿。
有一次Jennifer发现了必胜客的一个巨大的黑色塑料垃圾袋,其中包含许多种类的Pagpag:鸡肉馅饼,意大利面条和披萨。她闻了每个Pagpag的味道,把那些仍然可以食用的东西放在一边。之后,她将这些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用油将其重新油炸,“以确保所有的细菌都被杀死了。”,她说,然后,她将这顿饭送给她三个兴奋的小孩吃。
Pagpag不仅是贫民区的人会吃。街上还有许多乞丐和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也依赖Pagpag生存。他们会打开街道上垃圾桶,寻找任何仍然可以食用的食物。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择取一段采访贫民的对话。来自Tondo,23岁的Boyet,从小一直在吃Pagpag。
很久了,我还是个孩子。我不记得了。反正时间很长。
是的,有时我们拿来的油炸。我有五个兄弟姐妹。还有我妈妈。所以要小心。
我们先挑选,把上面的脏东西弄掉。然后我们会去闻。如果没有难闻的味道就可以直接吃。如果有味道,我们就洗一次,然后再油炸。
这个要看饿到哪种程度。反正经过高温后细菌就全部死了。
没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沙门氏菌?
生过病。有时肚子疼。但最糟糕的时候是拉肚子。
我们没有钱给医生。休息几天就会好,没什么关系。
名叫"PAGPAG"垃圾炸鸡--马尼拉穷人的另类"美食"[中字]